 |
 |
清水溝堡
原是濁水溪(蘭陽溪)最早開拓之溪埔地,原名頂一結(比二結早),稱「清水溝堡」。所轄溪埔地一度遠至員山鄉的惠好村,村內的芭著鬱社,是噶瑪蘭溪南十六社之一,因其番社周圍有番仔田(溪北無),證明是溪南番社。清水溝堡轄地:包括歪、清洲、尾塹、柯仔林、蚊仔坑、廣興、北成等庄。北企副理吳信恬、畫家吳炫三的祖先,羅東鎮長陳東山的祖父,均曾任清水溝堡總理,至日大正九年(1920)廢堡,將歪仔歪(仁愛里)、北成庄(里)劃歸羅東河,清洲,尾塹歸三星庄(鄉),柯仔林、蚊仔坑、廣興歸冬山庄(鄉)。 |
 |
清水溝
即今仁愛里北區的舊名。地點在竹林國小之北,萬長春圳四結幹線的西北,有永和寺
供奉佛祖,本是清水溝堡的重點。寺西北為歪仔歪社的舊社頭,四結圳南係竹林里的精華住宅區。清水溝於日大正九年(1920)與北成里重劃入羅東街,即今日的羅東鎮的仁愛里。 |
 |
清水溝佛祖廟
俗名「歪阿歪佛祖廟」,即是永和寺,供奉觀音佛祖。創寺於清代嘉慶年間,大祭典日為農曆二月十九日。千禧年大裝修,不論寺本身或牌樓,均金碧輝煌,由老中藥商林振佃主持其事。永和寺原是清水溝堡最大及最悠久的寺廟,日大正九年(1920)列入羅東街的寺廟。 |
 |
歪仔歪
是仁愛里南區的舊名,歪仔歪是噶瑪蘭溪南十六社之一的熟番社名。 清水溝堡原有二番社,另一個是濁水溪(蘭陽溪)的溪道南移的芭著鬱(即今員山鄉的惠好村),在清水溝佛祖廟西側的番社頭,圳溝邊西北一帶是舊社址,現人口稠密,有六、七十戶分為二鄰,清道光元年(1821)人口調查有九十六人,至日明治四十二年(1909)日本人調查已無住民。 |
 |
瑪璘埔
歪仔歪的瑪璘埔,原是平埔族掛死人自行潰爛或是豎葬(坐直葬)的墳墓地,所以無人敢侵佔。農地重劃時,建一條四公尺寬的農路,從中穿過,餘地十坪左右,闢為仁愛里的小公園,地點在番社頭之北。 |
 |
萬長春圳

始建於清嘉慶十六年(1811)的湧泉圳,係溪南羅東鎮、五結鄉最大水利圳。民國四十年(1951)在冬山鄉柯仔林的安農溪建水閘門二十四個,負責工程的是員山人陳凱堂,千辛萬苦,闢設進水閘八個,經小南澳溪床,下設涵洞,長六一五公尺。區內設有公園,有「澤被流長」碑,並建有涼亭乙座,題名者甚多。
其出水口在今運動公園橄欖球場與竹林里交會處,分二結、四結、五結等三幹線,灌溉二一六六公頃。萬長春視野廣闊,一度曾是羅東人中秋賞月的好去處。 |
 |